(一)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3--5分)
直接揭示并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为学",并知道本文的出处、作者及作者为什么写这封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作者简介: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作者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主要目的是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二)细读感悟(25--30)
1、初读感知
首先讲解文中字词句的意思,是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讲解做好铺垫。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同桌读、指名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同时再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品读感悟
(1)学习文章第一段。首先明确作者的观点,借助译文理解观点。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一借助译文,抓重点词;"为","为"即"做"为之,难事都能变易,反之则不然;二是反复诵读论点,理解论点。感知文言文的精妙,找到文章中的文眼,延伸到题眼,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习文章第二自然段。本环节也是我本节课的重点
在这一部分中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是复述本段内容。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悟出其中的寓意。通过复述理解作者是要告诫子侄在做事上能否成功主要看自己主观上是否努力。
二是设问:文章叙述故事时花了大量的笔墨详写他们的对话,而没有一句写贫僧怎样克服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这样的设问我的目的在于突出作"立志"的重要。通过贫富二僧的对话,生动地反映出他们的决心是不同的。"无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尤未能也" 可见富者条件很好,但没成功。(板书:富者 不为 难)"一瓶一钵足矣",可见贫僧尽管条件极差,但决心很大。而富僧的"子何恃而往?"反复出现,出现时的语气不同,既写出了他对贫僧的怀疑和讥讽,也说明他缺乏立志的勇气。同时还造成一种悬念:贫僧究竟能否成功?接着就写出他"自南海还",写出了成功的结果,(板书:贫者 为之 易)自然就包含着克服困难的种种艰辛。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更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是设想,贫者在去南海的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通过设想困难,让学生感受立志为之的重要性)
四是表演请同学扮演穷和尚,并采访问学生有这么多的艰难险阻怕吗?此时你会说什么?引出文中的论点并反复朗读。再次感悟天下事只要做了就不难的道理。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明白"子何恃而住"富和尚的两次的不同态度及句式。我设计表演这一环节目的是再次深化主题,让学生懂得凡事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