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赏识。
2、兼听纳谏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3、民族和谐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
4、对外开放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
5、评价唐太宗
提示: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评价:一、归纳法,总结其政治活动,根据各项政治活动逐项评价;二、两点论,分别指出积极贡献和不足,再得出结论。既要反对英雄史观,不过分地突出唐太宗的个人作用,也不能忽略英雄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同时还要与别的帝王相比并体现出他杰出的个人才能和重大历史贡献。
【提高升华】
1."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2、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初调整政策使社会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3、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说:"安事劳民。"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B.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原浪费人力物力
C.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属唐中央
4.唐朝时,我国与各国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 ( )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C.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 D.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5.唐朝与朝鲜的交往同唐朝与印度的交往相比,共同点主要是( )
A. 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影响 B. 贸易往来频繁
C. 文化艺术的相互吸收 D. 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
6.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唐太宗牢记隋亡教训,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 B.唐太宗时期对人民剥削依然沉重
C.唐太宗时期政权统一,疆域广阔、交通便利 D.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物产丰富
7、归纳和概括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出现的原因和特点,正确看待历史上出现的"治世"和"盛世"现象。
8、[阅读与思考]
9、[自我测评]
请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提示:首先要理解材料本身所给的观点:大唐盛世的出现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不是个人的作用,唐太宗只是中等人才,作用有限。此观点基本上是对的,但也有偏颇之处,主要是对唐太宗的个人作用肯定不够。应从"时会"(即时势造英雄)和"人力"(即个人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两个方面云分析。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