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爆发:1894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该年是旧历甲午年,史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过程:
①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舰队迎战
②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邓世昌率"致远舰"全舰官兵英勇奋战,冲撞日"吉野"舰,舰中鱼雷而沉,壮烈牺牲。
③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一)时间、人物:1895年4月 李鸿章赴日本马关求和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二)内容:①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表明:外国势力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上游、西部)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表明:日本最早获得投资办厂合法权)
4、影响: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1、背景和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2、过程: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3、意义:虽未成功,但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背景: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化。
2、变法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新政共推行了103天,所以又称作"百日维新"。
3、变法诏书内容:
(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2)经济方面: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
(3)文化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4)军事方面: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等。
4、戊戌政变
(1)原因: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经过: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
5、戊戌变法的意义
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失败原因:(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自身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未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敢反对旧势力及帝国主义势力;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2)客观原因: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阻挠变法。(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和破坏。)
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只有通过革命。/资产阶级无法救中国。
第7课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