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第三中学2018级高一第七考(合格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国语•周语上》记载:"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畿内之地)。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是诸侯、卿大夫中普遍存在的爵位等级表现形式之一。"五等爵"
A.其制度源头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 B.决定了诸侯之间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C.反映了封建政治等级制度的典型特征 D.体现出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政治秩序
2. 清代冯桂芬在《复宗法议》中说:"宗法者,佐国家养民教民之原本也。"该观点认为宗法制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有利于社会管理 C.提高了国民素质 D. 弘扬了传统文化
3."秦王朝统一全国后......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材料中所说的国家管理方式不包括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 郡县制 D.官僚政治
4.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这两种法律都
A.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 B.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
C.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5.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部,每部设立一名刺史,共十三名刺史。刺史的工作方法是"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材料表明刺史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调整了地方行政区划
C.以巡视的方法监察地方 D.防止了官员腐败
6. 唐代门下省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之奏议表章。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省重拟,当时称作"封还"或"涂归"。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由此可见唐代门下省
A.在中央处于枢纽地位 B.具有监察职能
C.是中央的执行机构 D.制约了皇权
7.《□史·地理志·序》谓:"......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材料中"□"内应填写
A.宋 B.元 C.明 D.清
8.《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错误的是
A.现河北省是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腹里" B.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C.行省之下,分别设道、府、州、县 D.西藏归宣政院管辖
9. "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菁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材料说明科举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
C.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D.提高了行政效率
10.有史学家指出:"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该"战争"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