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即种植)......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从文明史角度分析指出孝文帝上述改革的历史价值。
思路解析:第(1)问,通过解读材料一信息,可归纳出土地兼并、百姓生活困苦、政府赋税征收困难等社会问题。第(2)问,第一小问考查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改革措施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推动了鲜卑族定居生产的封建化进程,其实质是北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过程。
参考答案:(1)社会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
(2)政策:受田数量男女有别;鼓励垦荒;按级别给官僚分配公田;允许人民有条件迁移。
历史价值:促进了北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
材料三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解决土地问题的不同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措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其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