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学"一词自打问世以来,就自带神私性。
美学并非高不可掌,但足以阐释生命的境界。看《蒙娜丽莎》和《西斯廷圣母》中那甜美、悠然的微笑,达芬奇和拉斐尔要贊美的不光是面上的庄慈,更是发自人物内心的真善美。
中国美学讲究以慧心去挖掘寻常,称为"采集不可见的东西之蜜",又多与"真"血脉相连。
孔子则进一步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的社会性,世间和谐贵在推行非强制性的道德,唯有普及"仁"这个既内在又超越的终级价值,含蓄体现了美学的使命。
美学是一门庞杂的体系,博大精深,又见仁见智,没有真正的定论。"美学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无穷的智慧。"相信这是最本质的回答了。
中国艺术的本体自觉始于魏晋。以陶渊明及其文学作品、美学观为例,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决然归隐田园,爱艺术却不唯艺术,只是以之为体道途径,为人生而艺术。
"以审美心胸从事现实事业",正是中国美学价值取向中最为深层的内容,也是美学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映村了陶渊明的美学思考,"对生命有限的彻悟,对生命无限的归复"。
潘知常将中国美学的观点划分为言(形式层)-象(再现层)一意(表现层)一道(意蕴层)四种层次,分别闻释了艺术存在的特殊形式,如诗歌的声辞,绘画的笔墨为形式层;艺术之中的外在世界,由"形似"转向"神似",庄子为个中翘楚,美在道而不在物;艺术之中的内在世界,由"言志"转向"缘情",寓情于景,崇尚意境,实现了"意"与"象"的互联;最为深层的美感效应,所谓"味外之味有神韵",即指此。清人方熏也在《山静居画论》中说:"气的生动为第一要义。"
明中叶后的启蒙美学,新兴的"趣味美学"取代了"意境美学",孕育"性灵"与"自我",着力突出人的感性情欲,开辟更适合容纳自身的理论格局。
较之古典美手,启蒙美学突了中和原则,开创了以情为本的创作之风,提倡自然美和朴素美。当然它也存在致命的局限性,如把势利心、富贵心以及"认欲为理"说成是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