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25.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这反映出
A.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C.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 D.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
26.《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
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27."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材料中"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 是指中国历史上的
A.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B.秋收起义和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
28.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29."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据此可知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 B.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 D.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