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学期高三历史重点班周测(1)试题
总分:87分 时间:2018年9月9日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
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 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2."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3.唐代法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奴婢既同资财即合由主处分",而到宋代中期后法律上则将"奴婢"之名改为"人力""女使",佃户、雇工、人力、女使等皆为国家"编户齐民"。这一变化说明
A.国家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B.儒家仁政思想得到提升
C.经济发展促进身份平等 D.封建等级秩序趋向瓦解
4.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送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这反映了当时
A.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实行分层决策机制
C.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5.明代中后期地方上设立巡抚3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三司"则处于巡抚下属地位。上述举措有助于
A.统一协调地方权力 B.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C.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D.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
6.汉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