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解析:选B。汉初的"无为而治"和后来的"独尊儒术",都是统治者根据不同的形势需要采取的治国策略,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
2.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他所说的"道"应是指( )
A.世界的本原
B.封建社会的根本法则
C.君主的权力
D.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解析:选B。西汉初董仲舒根据统治者的需求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道"是世界本原不符合董仲舒的主张,故A项错误;董仲舒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等一系列的封建社会根本法则,故B项正确;君主的权力只是"道"中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董仲舒所提出的"道"并不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故D项错误。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解析:选A。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A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