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人:温敏 审题人:李晋玲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共6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百姓"在先秦时期是贵族的统称,直到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才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普通庶民相似。这说明
A. 先秦时期贵族因姓氏繁杂称"百姓"
B. 地主阶级的兴起是贵族衰落的根源
C. 土地私有及宗族观念使"百姓"质变
D. "百家争鸣"与"百姓"都承古萌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才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来看,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和宗族观念遭到破坏,使原来作为贵族统称的"百姓"发生了质变。故答案为C项。"贵族"代表着身份和地位,而不是因为姓氏繁杂,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是贵族衰落的根源,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百家争鸣,排除D项。
2.《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 推行重农抑商 B. 商业意识增强
C. 社会转型加快 D. 经济管理规范
【答案】B
【解析】
"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体现出商业广告的意识,"买椟还珠"的意思是说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二者都体现出商业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