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修事行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心。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1)根据上述材料,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基本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思路解析:回答第(1)问,要注意"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的区别。关于他们提出新的神学观点的原因,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考。回答第(2)问,要注意说明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即可得救,即"因信称义"。
不同: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
原因:冲击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遵守教会的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正气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大教堂的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路大减。
材料二 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教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世界通史》
(1)材料一中,路德认为的"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加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