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时间:25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利
解析:解题时应首先理解"蛮干"的意思,然后对应分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全国推行种植玉米的活动,但是苏联的气候条件不适宜种植玉米,使得大片农田减产。这就是他"蛮干"的表现。
答案:C
2.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是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内进行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没有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故可排除④。从材料看,①②③都是正确的结论。
答案:C
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解析:本题要抓住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即斯大林模式的体制僵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的改革仅是局部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因此,虽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