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A
6.苏联在实施"斯大林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
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
解析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这意味着农民不能异地流动。结合"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可知,苏联对农民进行严格管理的主要目的是A项。当时反革命已经被镇压,故B项不正确;"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体现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故C项不正确。D项不是主要目的。
答案A
7."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自由主义政策
解析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下苏联的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
答案C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就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说明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和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1)变化: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原因:满足国内工业化需要。
(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列宁在给工人的信中写道:"当人民忍饥受饿,当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在家里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为此苏俄政府实行了( )
A.适应战争需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
C.增强国防力量的工业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