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清圣祖实录》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答案 (1)原因: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影响: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2)目的: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
不同:材料一:完全禁止;材料二:限制。
解析 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绝接济台湾之患"分析,是为了封锁台湾;影响根据"生灵之祸,莫惨于此"分析,给广东沿海居民带来灾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此即海贼之薮也"分析可知是为了清除海贼;第二小问,比较两则材料中政策的不同点,材料一中"空其人"说明禁止,材料二中"可使贸易""不可令往"说明限制。
[基础达标]
1.在明清时期佃农交租要用银或钱,商贸活动中大量使用白银,官员发俸也用银两。以上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
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 B.租佃制得到发展
C.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D.经济趋向近代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白银在明清时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当时货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与材料中白银应用广泛无关,故B项错误;货币经济发展直接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不符,故C项错误;近代化是使用大机器生产的机械化时代,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