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上百人。我们能说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吗?因为免费,所以在加"朋友圈"的时候, 我们几乎不再用传统的情感去衡量这种情感的深度。不同性质的"群"瓜分我们的时间和生活,也在内部给我们提供多样化的身份认同。
⑤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交往呈平面的、浅表的、碎片化趁势。几十年未曾联系的小学同学可能通过蛛丝马迹要求加你微信,从未见面的粉丝、陌生人也可能不屈不挽地要求加你为好友。无论是什么性质的聚会、聚餐,甚至恋爱、求婚这样神圣的时刻,如今都被手机的屏幕所笼罩。只有你意想不到的角落,没有手机无法光顾的角落。手机使一切时间意义平等:随时打声招呼,随地传一张图,举手交换彼此的"生活照",以此作为活着的证据。生活不在别处,在手机里!
3.(2分)在第一段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需要、结合、符合、隐身 B.依赖、联姻、吻合、隐蔽
C.依靠、合作、切合、隐藏 D.须要、联合、适合、隐迹
4.(3分)第②段画线句比喻贴切形象,请加以分析。
5.(2分)根据第④段内容,概括"再定义"的"朋友的特征。
6.(3分)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A.手机与微信对人们的奴役不天的手机交往焦虑症。
B.手机对个体的宰制力量,导致了今天的手机交往焦虑症。
会变为熟人社会。
C.通过隐匿的方式,"朋友圈"能将陌生人社会变为熟人社会。
D.微信使生活"零距离",完全满足了人的表现欲与窥视欲。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2题。(17分)
关于精神 李书磊
①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鸠声,在这热风冷雨的无赖光阴中乱人心肠。"惟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鸪曾唤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愁怨。认真追究起来,中国古典文学对我产生过最深刻影响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感伤。喜或者怒最多只及人心而已,感伤却能彻骨。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
②当然,最使我倾心的还是那不知出处的《古诗十九首》。惟其不知出处,那些文字才更显得神秘而有意味。"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