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均分为三份,标号为A、B、C,分别做如下处理
编号 A B C 处理方式 不加任何提取物 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 C组所做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
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②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得出实验结论:DNA分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NA结构要保持________才能完成此转化过程。
【答案】(1)1、2、3组 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DNA的热稳定性较高
(2)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和DNA酶 A、C组中未出现S型细菌;只有B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细菌 完整
4.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I.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
(1)实验的第一步用"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第二步把"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如上图所示,第四步离心后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大量制备用"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S的培养基培养________________,再用噬菌体去侵染_______________。
Ⅱ.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