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他。你能回到童年吗?"小老板"有些迷惑。我说,故乡就像每个人的童年,离开了就回不去了。他点点头说,我一家三口都适应了
津生活。孩子更是天津生天津长,真回老家。日子不敢想。他提到最近一次回乡,处处冷清,过去学校有几百个学生,现在也就剩几十个,有的
只有几个,这些孩子其实也待不长。父母在外打工,孩于暂时交给老人,以后也是要带走的。
当离乡成为一种主动行为,乡愁也就无关痛痒。"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歌曲《橄榄树),作词:三毛)三毛生前游过许多地方,还曾携大胡子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与当地土著相邻而居,她的流浪与"背井离乡"不可同日而语,却常被升华出诗意。而对于另一些人,乡愁已被岁月冻结。
年少的木心离开故乡乌镇到上海学习美术,而后几经辗转远赴美国,暮年回乡心境已非",在故乡,食则饭店,宿则旅馆,在古代这种事是不会有的。我恨这个家族,恨这块地方。"木心是"从中国出发,向世界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流浪与流亡,一字不同,味道则异。
余光中对故乡的感情显得更为豁达,也仅仅流于"纸上还乡"的仪式。这位台湾散文大师年轻时适逢战乱,"生而为闽南人,南京人,也曾自命为半个江南人,四川人",后来"把一座陌生的城住成了家,把一个临时地址拥抱成永久地址,我成了想家的台北人",遂戏称自己有九条命就好了,其中一条留在台北老宅陪父亲和岳母,一条专门用来旅行。
离乡大潮由此造就了一种尴尬境遇:出走的决绝与回归的无望。每个人的故乡都已模糊但并不妨碍大家其乐融融地哼着"常回家看看"的曲子。波兰裔社会学家齐格蒙特认为,"普存的异乡人"已经成为最为深刻的全球性风景。我想补充的是,这个风景的背后,是人类亲手创建
了辉煌的物质王国;而其代价,是失去了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因。
"他乡"时代,我们及后人.注定是只有居所而无故乡的"异乡人",但我们仍需故乡的维系和支撑----它或许不再具象为现实,却永远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栖息之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线句子,生动形象,意思是现代人主动离乡,走到哪里,把哪里当成故乡,乡愁随着岁月而逐渐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