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周礼被破坏,孔子对这样的现象表示批评。他认为应该继承周礼,不可礼崩乐坏,因此A、B、D选项正确。C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社会大变革,因为这只涉及到了文化这一个方面,所以说法片面。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名师点睛】关于这句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往往会理解为"士可忍孰不可忍"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也就是说: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我们不要错误理解这句话。
5.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 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 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C. 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阐释的荀子对传统儒家礼治思想的继承,不存在全面解释,故A项排除;依据材料中"礼义生而制法度"等信息可得出以上言论表明荀子主张礼法并用,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君主专制,故C项排除;材料中是对礼治思想的继承而不是背离,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
【名师点晴】礼治思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
"礼不下庶人"主要指礼所赋予各级贵族的世袭特权,平民和奴隶一律不是享受。平民和奴隶毫无权利,却必须承担礼所加给的各种义务。特别是奴隶,只是权利的客体,可以由奴隶主贵族任意宰割。
"刑不上大夫"主要指刑罚的锋芒不是针对大夫以上贵族,而是指向广大劳动人民的。这种礼、刑的分野,充分说明西周实行的是一种公开不平等的特权法,即奴隶主享有特权的奴隶制法。西周的"等级划分"首先就表现在剥削者和劳动人民两大贵贱等级的区别上,并被固定下来,绝对不许逾越:贵者恒贵,贱者恒贱,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在贵族内部也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