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
历 史(文)答 案
1.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国语》记载了各国公卿之"语",侧重公卿的言论,《战国策》主要记载游士之"策",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阶层转移,即社会权势的变动,这种变化表明编者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国语》和《战国策》都是国别体史书,编写体例并未变化;B选项错误,两部史书都不是法家思想著作,没有推崇富国强兵之术;C选项错误,两部史书主要记载的是"语"和"策",不是各国的历史风貌,"全面"一词过于绝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A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依据材料"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可知,中朝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中朝可以制约丞相的权力,但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加强君权的措施,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选项错误,中朝没有监督三公九卿的权力。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依据图表可知,在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中,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数学等学科成就较多,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成果具有实用性,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巩固封建统治,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没有与世界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比较;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轻理论,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D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A
【解析】
依据材料"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可知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积极生产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中国生产方式的改革,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并不狭窄,而是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积极生产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C选项错误,中国家庭手工业产量的提高依靠的是人力和时间的增加,其生产效率低于西方机器生产;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廉价劳动力对生产方式变革的阻碍,并未涉及科学技术因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B
【解析】
材料信息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说辛亥革命仅仅是推翻了清政府,二是说明新文化运动完成了对封建文化的革命,因此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C项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6.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1936年中国面临着日本侵略的形势,国民政府投资兴建重工业厂矿,向德国贷款购买军火、兵工和重工业设备,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推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备战的物质基础。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投资兴建的主要是官僚资本企业,购买军火、兵工等也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些企业主要是重工业企业,并不能改善民生;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些重工业企业的建设及军火、兵工等的购买是为抗战做准备,不是引导实业救国思想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C
【解析】
材料"中国......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反映了1955年亚非会议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亚非会议并未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错误;亚非会议并不是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故B错误;亚非会议探索亚非人民的联合自强,故C正确;亚非会议与港澳回归无关,故D错误。故选C。
8.C
【解析】
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依据材料可知,后者不仅体现了"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等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史实,也展示了"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等中共的抗战史实,还展示了"华侨捐献"等华侨的贡献。这是呈现了抗战中不同阶层的历史地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都不是中共抗战的表现,材料并未突出中共的作用;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苏两国的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不只体现了国民党抗战,也体现了中共的抗战,表述片面。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