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选择,只能像杜牧慨叹的那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再者,中土边地同为华夏版图,金元满清皆属龙的传人,铁血铸就的历史无法改写。
(摘自王兆贵《文明与野蛮的较量--古代战争的基本逻辑(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的共同心声是爱好和平,但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壮大,人们又往往因为资源和利益而争斗,甚至引发战争。
B.儒家以义与非义来定义战争,这种定义更多关注的是战争动因和过程的性质,而非战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C、春秋战国时期,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拒绝"霸道",热衷"王道",终被拥有"虎狼之师"的秦国所灭。
D、文章结尾"中土边地同为华夏版图,金元满清皆属龙的传人"一句,表明作者对游牧民族几度取代汉王朝,思想和情感上并不排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点面结合的论证手法,论证了战争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影响。
B、文章举出秦国和鲁国的例子,形成对比,证明了"野蛮摧毁了文明,文明又同化了野蛮"的观点。
C、本文论证古代战争的基本逻辑时,重点论述的是文明与野蛮较量时,文明被野蛮打败、消灭的历史。
D、文章论证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回到整体,时间与空间相结合,逻辑清晰,层次清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史是一部战争史;相比和平,战争能够更好地驱动历史的车轮。
B、楚国召集诸侯会盟,并让鲁君为他驾车,这些举动以儒家的观点来看都是不义和非礼的。
C、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表达了他对汉族王朝被少数民族灭亡的遗憾和感叹。
D、农耕文明的罗马帝国灭亡于游牧、半游牧文明的汪达尔人,说明了农耕文明的落后和局限性。
(二)丈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