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材料信息中"远近异法,内外异制"表明原有法令的松弛,"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表明均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取代,故选D。
4.南宋辛弃疾在《最高楼》一词中曾哀叹:"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这一哀叹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土地易主频繁,这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从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故选D项。
5.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可知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故C项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三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数量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看出这种土地制度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了什么问题?
(4)这一组材料在实质上反映了什么?
答案 (1)井田制。特点:土地归周天子所有,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变化: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使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大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