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语句中划线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②"君安与项伯有故"中"故"如解释为"故意",在语意上和语法上都讲不通,"有"是动词,故后面的"故"应活用为名词,意思是"旧交情"。④"渐车帷裳"中"渐"如解释为"逐步",在语法上是错误的,从句中来看,"渐"应为动词,意思是"浸湿"。排除这两句,故选A项。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3.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⑤玁狁孔棘 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 ②③⑤⑥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本题中,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中"于",通"吁"(xū),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中"说"通"脱",解脱;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中"泮"通"畔"水边,边岸;⑤"玁狁孔棘"中"棘"通"急",紧急。③⑥中没有通假字,故选C项。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全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组是( )
①宁溘死以流亡兮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自前世而固然 ④伏清白以死直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⑥昼夜勤作息 ⑦共事二三年 ⑧处分适兄意 ⑨叶叶相交通
A. ①②③⑦⑧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