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整理
据材料,概括影响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二、能力提升
★1.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
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人数规模,可知此时官营纺织业规模已经相当大,故C项正确;坊市界限被打破发生在宋朝,故A项错误;B、D两项内容材料无从体现。
答案:C
2.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 )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
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
C.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
D.棉花成为松江地区的主要作物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松江府一带"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用来种植棉花,这说明棉花成为松江地区的主要作物,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松江地区棉花种植多,不能说明其是纺织业中心,故A项不正确;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松江地区的棉花种植情况,一个地区的特殊现象不能代表整个明代的现象,故B、C两项不正确。
答案:D
★3.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材料主要反映了苏州( )
A.人们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