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儿子要顺从父亲的任何行为,小辈要无条件的尊敬长辈,所以与儒学宣扬的道德相符合,故答案选择D项。A项内容的表述与材料内容相反。B项本身说法错误。C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3.最能体现"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法律制度中,礼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是
A.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B.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C. "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
D. 有"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礼是维护分封宗法制所形成的等级秩序的工具,A项说明了天子,诸侯,大夫以及士等级高低决定了其住宅规模的大写,符合题意要求,B、C、D项只体现了对城市的管理,没有体现出维护等级秩序故答案选A。
考点: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点评:中国的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它和分封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4.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统治者)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A.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 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意思的理解能力,结合史实分析可知,老子本段话实际上就是其思想主张,即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因为统治者干预太多,向民众索求太多而导致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