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共同的文明,结合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和实现中国梦的发展需要,以宽容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加以概括和总结,它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一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对文化创新的启示。
(2)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过程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3)结合材料,就公民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的诚信,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紧扣主题,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每条限15个字以内。
答案:(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既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又确立了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行动指南。②文化创新既要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又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2)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在群众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从总结实践到吸取传统精华、借鉴人类文明,从不便传播到看得懂、记得住,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这要求我们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吸取中华文化传统精华,又借鉴人类文明,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又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决定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建设。⑤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价值追求,能够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3)答案只要朗朗上口、符合题意即可。
40.〔2015河北石家庄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40(1)(3),"价值与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扶不扶""救不救"等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有两位高三同学以自己的行动给了我们响亮的回答。
2014年5月31日,高考前夕,在一辆中巴车上,一名男子突然持菜刀行凶,砍伤5名乘客。混乱的人群中,江西宜春三中的两位高三学生柳艳兵和易政勇带着伤,追上歹徒,柳艳兵更是冲上去,夺下了歹徒手中的刀,避免了更多人受到伤害。两人因重伤未愈,没能参加高考。柳艳兵在接受采访时说:"就算是不能参加高考,我也还是会这样做。如果我没有夺刀的话,可能会砍死人,因为当时没有其他乘客敢去夺刀。"
教育部对他们的英勇行为予以赞赏,并为他们组织了单独考试,最终两人分别被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单独录取。
(1)柳艳兵说:"就算是不能参加高考,我也还是会这样做。"结合材料,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谈谈你对这一价值选择的认识。
(2)2014年8月1日,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新版守则贴近时代,注重可操作性。其中,拟删除"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条文引发广泛争议,请你就这一修订发表意见,并阐明理由。(不超过100字)
答案:(1)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柳艳兵的选择避免了更多人受到伤害。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柳艳兵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了他的救人行为。③柳艳兵的选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集体主义价值观。
(2)①答案示例一:合理。因为作为守则规范,向学生提出必须"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守则必须是针对中小学生实际情况,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中小学生首先要做的是自我保护。拟删除该条文是尊重生命的表现,有利于保护青少年。
②答案示例二:不合理。因为"见义勇为、敢于斗争"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学生阶段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应该提倡见义勇为精神,整体社会才会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