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中,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I.(1)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2)大肠杆菌(或细菌) 被32S标记的大肠杆菌(或细菌)
Ⅱ.(1)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2)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是 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3)DNA是遗传物质
5.材料分析题:
材料1:用同位素31P、32P和32S、35S分别作如下标记:
(1)用32P标记噬菌体的大致操作过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材料1中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别换成烟草花叶病毒和烟叶细胞,则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