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 。顺序是:引诱敌人→ → → 。
2、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的关系是 ,以 开篇,又以 结束。
六、我知道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还能照样子写一写。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 )
2、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变着腰。 ( )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 )
4、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有时候弯腰拾球果......( )
七、阅读理解。
(一)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俩人并排着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军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
1、仿照第一自然中的加点词,写句子。
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2、"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好像"与"完全"相矛盾,说明孩子有时紧张,有时轻松。
B、"好像"与"完全"并不矛盾,表现了孩子机智镇定,要把敌人引进伏击圈。
C、"好像"是指孩子其实并不把军官放在心里,孩子其实很紧张。
3、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
A、孩子不明白军官在问什么随例回答。
B、孩子是故意答错,欺骗德军,使人敌人相信小夜莺。
C、这个孩子其实什么都不懂,太顽皮了。
4、你认为"小夜莺"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
玲玲看见妈妈的桌子上放着几颗红色花纹的石子,问:"这是什么石子?"妈妈说:"这是雨花石。"接着讲了一个小故事。
那是1946年的一个夏日,天快要亮了。一辆黑色的囚车在雨花台的一个荒岗上停下来。从车上押下一个绑着的人,这人被拷打得满身是血,但脸上的神情(仍然 依然)是那样坚定。突然,从敌人的刺刀丛中推出一个十四五岁的小男孩,这男孩一看被绑着的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