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满为患,不再做生意。腊八就舍粥,为穷人,为要饭的,热气腾腾,粘粘稠稠。端午就煮粽子,头天晚上天一擦黑就上锅,直到端午早上,各色的粽子摆开,摆在长长扁扁的竹匾里,任人来吃。民国三十年大旱,赵掌柜竟然舍了四个月的粥,从九月到腊月!包括罗汉山的"红枪会"员,也换了衣服,下山喝粥。赵掌柜一视同仁。人们都说好。
谈起赵掌柜的好,还有一件。每进入腊月二十三,赵掌柜把好米掺入糙米,还当糙米卖。"过年了,都吃点好米吧。"晚上,在柜上,他看着伙计把一半好米、一半糙米掺匀,随手捻了几粒,在嘴里一嚼,点点头。
--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解放后,这样那样的运动,有的人要找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站出来拦挡;还有人,会把自己的孩子叫回去,"啪!"一掌,"你吃饱了撑的!没有赵掌柜,也不知道你在哪里?爹早就饿死了!"
找不到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在某个晚上,把赵家米铺前的那口大铁锅给砸了,指把厚的铁锅裂纹五六道,就没法熬粥、煮粽子了。其实,已经好几年不用,那锅就锈蚀着,又加上这碎裂,没有用了。袁店老街改造时,大铁锅就被移到了墙角。时间长了,里面长出了一棵槐树。树越长越高,高出了屋檐,高高地看着老街的变化。根越长越粗,竟翻出了锅沿,扎出了缝隙,树根形成的疙瘩,把铁锅紧紧地抱住,锅与树一体,搬不动,移不走,成了袁店镇的一景!
有景就得有名儿:锅槐。
也有人称为"郭槐",说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来过袁店街,用此树拴过马,人称"郭槐"。瞎扯的。
依我说,"赵槐"最合适。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两次写到赵掌柜的笑,第一次是笑人们总拿他背米起家的故事激励自己和别人,是谦虚的笑;第二次是"对于如袁店河水流淌的日子"而发出的笑,是看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志得意满的笑。
B. 赵掌柜对曾经想要劫他米车的"红枪会"会员也能一视同仁的施粥,可见他是一个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人。
C. "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说明赵掌柜是一个把顾客当作上帝,用心经营米铺的良心商人。
D. 作者认为那棵槐树叫"赵槐"最合适,是因为槐树是从赵掌柜的大铁锅里长出来的,而且"槐""怀"谐音,寄寓人们对他博大胸怀的崇仰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