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首先,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1/4。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
其次,"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本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再次,"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来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经济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准备了物质条件,提高了各国参与合作的意愿。政治合作消除了开展经济合作的各种人为障碍。经济发展与政治合作有助于化解安全冲突,消弭宗教极端势力滋生的温床。伴随着政治、经济活动而展开的文化交流,最终将促进东西方文明的融合。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目标并行不悖,使得"新丝绸之路"构想具有突出的稳定性,不至于被安全冲突打断,反而能抑制安全冲突。
(摘编自《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命名的"丝绸之路",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