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作自己的名。这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解析:选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出现在19世纪末的中国,是维新变法思想的内容,已经不再是鸦片战争后林、魏的"开眼看世界"思潮,也不是"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这一时期,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是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因此,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要在中国实行制度变革。
6.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解析:选B 题干材料所包含的思想是说"如果皇帝不能为民着想,官府不能为民办事,人民就有权推翻他",这实际上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二、非选择题(第7题 14 分,第8题 12 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材料三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新思想的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有哪些?(6分)
(2)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所反映的思想的进步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8分)
解析:第(1)问特点由材料一中的"君民共主",甚至"为民作主",材料二中"本"和"术"的表述概括归纳;原因从经济基础、思想状况及政治状况的角度来回答。第(2)问进步性从材料中的几个动词"倾覆、建立、废除、实行",再结合出处"孙中山演说"即可回答;原因最主要取决于经济基础、思想状况、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推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