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8.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强调谏官谏议君主的违误,在决策过程中发表拾遗补阙性质的不同意见,限制君权是其
履行职权的主体内容。这表明言谏制度
A.有利于贤明政治的形成 B.实现了对皇权的制衡
C.体现出决策的科学性 D.分化了皇帝的决策权
9.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真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
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署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据此可知,朱熹
A.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 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10.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
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11.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12.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这反映了该时期
A.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D.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
13.梁启超在《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一文中评论某位思想家:"(他)所注重的问题是:
'我们为什么能知有宇宙?'知识的来源在哪里?''知识怎么样才算正确?'他以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别的话都是空的。"这位思想家是
A.王守仁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4.近年来,随着《康熙王朝》《甄嬛传》等电视剧的热播,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与为主题的古装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家国一体 B.君权至上 C.儒家礼制 D.自然经济
15.读表2。
表2 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状况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 732.7 60 471.0 58 915.8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 620.9 628.6 612.4 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 2.5 3.5 143.4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据此可推断
A.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B.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