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苹果想起孩子的脸蛋,属于接近联想;而由橘子洲联想到毛泽东则属于类似联想。
B. 有画家反对画中有"表意的成分",只注意颜色、线纹和阴影,因为他们反对杂联想于美感。
C. 了解了贝多芬在耳聋后坚持创作的故事,你会觉得他的音乐特别优美,但这不是美感。
D. 假如有人看艺术作品只偏重其中的道德教训,他从作品中获得的艺术美感其实并无多少。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联想是知觉、记忆和想象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而且原文是"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起联想"。C项,第8段"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辗转不止的乱想。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不是广义的。D项,"如果产生联想,就会减少美感",过于绝对。这里指的是"普通意义上的联想"会妨碍美感,而艺术是离不开联想的。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第二段以道理论证为主"错误,第二段以事实(举例)说理为主。B项,没有全文将美感与联想对比。对比从第8段才开始。C项,只是"多数人"如此,"一无所得"也太绝对。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