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高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吉林省辽源高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 Word版含答案第3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12分)

14.(2019安徽省阜阳三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结论 1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2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 中国的"文革"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 3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他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 但丁是近代早期反对宗教的人文主义者。 4   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义和团运动扑朔迷离,难以洞察真相。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表中对四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结合所学史实说明结论的不当之处,并从解读材料方法的角度,简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15.(2019四川省绵阳市)(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朝政府深切关心丝路路政建设。近年来吐鲁番出土文书,对此多有揭示,唐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配置驿马、驿丁,以供往来官员食宿之需要。丝路沿线,唐朝政府设军置守,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组织严密。为纠察奸宄,唐朝政府对"丝路"上来去行人颁给"过所"。行人通过关戍、守捉,必须勘验过所,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既表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也说明在丝绸之路上只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据出土文书,唐代在西州设有"长行坊"。这是一种官办运输机构,运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又称"长行转运史"。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伊州、高昌、安西等处,都是当年重要的屯田基地。反映屯田状况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数量颇多,很明显,没有屯田作后盾,要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确保沿线驻军、驿馆开支,满足使节、商旅需求等,都是很困难的。

  --摘编自王炳华《大唐丝路国之重器》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意义。(7分)

16.(2019河北省邯郸市摸底考试)(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1939年8月19日,苏德政府达成<苏德贸易信贷协议》,在未来两年时间里,苏联向德国供应农、林、工业品,总价值1.8亿德国马克;所得货款用于从德国购买工厂设备、车床、武器装备等及其他物品。此后,苏联又增加价值6.4亿以上德国马克的货物给德国。此外,苏德还秘密商定由苏联出面向第三国购买物资再转运德国的办法。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汇编》

  材料二 从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美国对苏出口比上一年增长75%,也高于往年最高水平。在战略物资方面也出现大幅增长,如1938年苏联从美进口合金3268000美元,到1939年跳至6984000美元。苏联从美国的过境转运(主要是锡、铜和原油)也出现大幅增长。苏联还首次在美国大量采购小麦。1939年11月底,苏军入侵芬兰。罗斯福公开谴责苏联并对苏联实施"道义禁运"......从1939年底至1940年6月,美国政府的各个部门联手对苏联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管制措施,将苏联所需的战略物资、生产机械、生产技术和运输船舶等,都纳入美国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

  --摘编自张愿《二战初期美国对苏联的经济管制(1939.9-1941.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签署《苏德贸易信贷协议》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初期美国对苏联进行贸易管制的背景,并分析说明其意图。(8分)

17.(2019河南省开封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蒲安臣,美国著名律师、政治家和外交家,美国驻华公使,担任过清政府首任外交使节,被称为"为清廷打工的美国外交官"。

1867年11月,蒲安臣即将离任回国,总理衙门为他举办饯行宴会,他表示"嗣后遇有与各国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国派伊为使相同。"当时,清朝政府正在准备第一次派团出使外国,苦于缺乏合适的外交人才,并对礼节问题感到十分为难。恭亲王奕建议委任蒲安臣担任中国首任全权使节(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说明,由于中外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为难,用外国人为使臣,则概不为难"。这个意见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