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美国的政治自由意识形态,跟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完全对立,两者都 认为自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救世主"。自雅尔塔会议后,两大"救世主"之间的 争夺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从欧洲到亚洲乃至扩散到全球,从意识形态到经济、 军事领域内展开全面对峙。冷战与其说是美苏对立,不如说是两个"救世主""搭 建自己主导的全球化阵营"而展开的竞争。这种竞争将二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半, 但"两半世界,,为求生存发展,相互吸取彼此长处,调整内部政策,相互克制,避 免"直接热战"。于是,一种奇特的历史怪圈得以呈现,两大"救世主"你死我活的 争斗并没有演变为新的世界大战,相反世界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在此期间, 信息革命与市场经济制度推动了世界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
―摘编自祖博克《失败的帝国》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苏怎样"搭建自己主导的全球化阵 营"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两大"救世主"的争夺。(9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阅读材料,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 吴敬梓,康熙四十年(1710) 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他深切渴望有朝一日能在科场上大显身手,二十三岁中秀才,之后一直没有中举。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他对举业由热衷到失望,从而潜心创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他认为读经书,做学问,要采取的不在宋儒下盘旋,亦非汉、晋诸贤所能笼络"的态度,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于经生制举业外,未尝寓目,独好窃虚谈性命之言,以自便其剧陋"。
《儒林外史》以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吴敬梓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上,而是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层次,《儒林外史》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在艺术上,讽刺大师吴敬梓是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
(2)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