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了自由公民分化成主奴两个阶级。富人的借贷收不回来,财富当然要"缩水",但他们已握在自己手中的财富却没有被剥夺,更无肉体被消灭之虞。
--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宋政府讨论的问题。判断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及其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思路解析:本题利用两段新颖的材料,设置新的情景,考查了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第(1)问,根据材料归纳北宋政府讨论的问题,然后从中判断文彦博的态度,并指出判断的依据。第(2)问根据材料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措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1)募役法的利弊。反对。是士大夫协助皇帝管理天下而非百姓。
(2)特点:中庸或折中。作用: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平民获得了一些权力。
(3)措施: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任答四点即可)颁布"解负令"、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等。(任答两点即可)
5.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第(1)问,将材料中的相关观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要结合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措施来回答。第(3)问,要说明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