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
【注释】①司马牛: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魁的弟弟。桓魁因"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魁不是他哥哥。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跃如:跃跃欲试貌。
18.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牛既不认兄长,又愁自己不能成为君子,因此陷入愁苦忧虑之中。
B、孔子启发司马牛,君子不忧不惧,因为君子能经常反省自己并做到问心无愧。
C、子夏用"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开导司马牛,要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变故。
D、子夏以为,只要胸襟开阔,"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不必为孤独而担忧。
19.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D、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试的姿态,而不把箭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
20. 从【甲】中能看出司马牛为何内心忧惧?从【乙】【丙】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顾21-23题。(共9 分)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2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忠臣者务崇君之德 崇:使......崇高
B、牵牛蹊人之田 蹊:践踏
C、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 罢:罢免
D、三国阴谋同计 阴谋:暗中谋划
2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一组是(3分)
①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