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尽快加入WTO
解析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经济建设服务。
答案C
6.史学界认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国的开放,一是对国内的开放。"对国内的开放"是指( )
A.各地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
B.对外省、外地和外区开放
C.对外开放逐渐向内地扩展
D.直接吸引外商到内地投资
解析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要对外省、外地和外区开放,搞好对内开放,使落后地区、行业和企业的经济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先进地区、行业和企业水平,我国的经济实力就会大大增强。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7.据外经贸部统计,截至1995年9月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 250.3亿美元,其中9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反映出我国( )
A.仅开放东部沿海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
C.外商投资仍十分有限
D.亟须改变对外开放的战略
解析东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多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如我国的对外开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内地扩大的趋势,再加上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许多优越的条件,投资环境较好等。因此,外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反映出当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较高。
答案B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摘编自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1984年2月24日)
材料二 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摘编自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讲话》(1991年1月28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特区的设立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
参考答案(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使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等。
(2)标志:浦东的开发与开放。目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经济。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陈秉安著《大逃港》中载:"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 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
A.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B.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D.中央批准成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解析1980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后,深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深圳与香港收入差距的缩小,使得人员不再外逃,也吸引外逃人员成批回来,故D项正确。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