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不顾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地区原来种植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的质量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改革的有利条件。(6分)
(2)材料二说明推广玉米种植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赫鲁晓夫改革的整体评价。(8分)
解析:第(1)问中的"背景"可结合材料一中"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等信息进行概括,"有利条件"可围绕材料一中"1953年"等信息展开思考;第(2)问中的"后果"可依据材料二中"产量并不理想"等信息进行归纳,"主要原因"可联系材料二中"生产条件不佳和管理不善"等信息进行提炼;第(3)问应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进行分析和说明。
答案:(1)背景: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发展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有利条件:斯大林逝世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后果:玉米种植挤占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原因:忽视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
(3)整体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规划和科学试验,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