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 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其分封的对象包括( )
①王族 ②功臣 ③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平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4.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
A.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B. 明显的限袁倾向
C.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D. 强烈的排满色彩
5. 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 B.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C. 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 D. 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
6. 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7.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