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命,戳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
A. 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 B. 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
C. 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 D. 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
17.商代时,"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公提出"以德配天",到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提出:"吉凶由人"。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这表明春秋时期
A. 民本思想强调民的作用 B.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变化
C. 儒家天命观影响很广泛 D. 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
18.《逸周书·世俘解》说,自武王以后,周共灭九十九国,降服六百五十二国。上述国数未必可信,但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降服多数小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与这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D. 祖宗圣人,百世不迁
19.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
A. 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 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
C. 层层封授,血缘和政治隶属关系逐渐松散
D. 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20.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基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 B. 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C. 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D. 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21.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现点
A. 没有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B. 意在说明分封制促成中华民族形成
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22.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