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A.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B."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C.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人民代表大会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16.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A.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
C.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 D.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
17."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A.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
18.冷战结束后,"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 B.世界局势出现了动荡局面
C.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 D.美国霸权地位已完全丧失
19.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季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数以10亿计或许是全人类中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材料的主旨是
A. 提倡美国与中国结成友好同盟
B. 讽喻新中国的孤立无援
C. 主张各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 认为对中国的孤立政策是无益的
20.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该外交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
A. 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共识
B.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C.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