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阴极射线,经历了近40年.阴极射线微粒的比荷,最早是由考夫曼测出的,他在1897年测得q/m值比汤姆逊的更精确,选项B错误;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质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版感光,选项C正确;1895年末,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新的射线--X射线,选项D错误;故选C.
10.A
【解析】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入射光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现象,产生光电子,A正确;汤姆逊在发现电子后提出了枣糕式原子模型,B错误;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C错误;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D错误.
11. 原子; 汤姆孙; 负; 电子
【解析】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直到1897年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从此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神话.
12. 电荷量 量子化的
【解析】汤姆孙通过测定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的比荷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原子内部有复杂的结构.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而且揭示出了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是量子化的.
【答案】①、④、⑤、②、③
【解析】
试题分析: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是第一个用实验证明电子存在的人,时间是1897年;核式原子结构是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的一种原子结构模型;玻尔于1913年考虑氢原子中电子圆形轨道运动,提出原子结构的玻尔理论;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氦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发现质子的存在;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才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发现了中子,故顺序是:①、④、⑤、②、③。
考点:物理学史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14.(1)C ; (2)B
【解析】试题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为:α粒子穿过原子时,只有当α粒子与核十分接近时,才会受到很大库仑斥力,而原子核很小,所以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就很少,所以只有极少数大角度的偏转,而绝大多数基本按直线方向前进
解:(1)A、C、D、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占原子质量绝大部分的带正电的那部分物质集中在很小的空间范围内,C正确,AD错误;B、卢瑟福发现了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故B错误;故选:C
(2)A、在α粒子的散射现象中粒子所受原子核的作用力是斥力,故斥力指向轨迹的内侧,显然A中下方粒子受力指向轨迹的外侧,故A错误;B、在α粒子的散射现象中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很大的偏转,个别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90°,极少数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150°,甚至个别粒子沿原方向弹回.原因在α粒子的散射现象中粒子所受原子核的作用力是斥力,故越靠近原子核的粒子受到的斥力越大,轨迹的偏转角越大,故B正确,C错误,D错误.故选:B.
15.电荷量 负电 电子
【解析】汤姆孙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断定,这种粒子流是带负电的粒子,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证明了这种粒子的电量和氢原子核的电量基本相等,后来组成这种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