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作业第2页

(1)材料一、材料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有何不同?二者评判的角度有何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孝文帝处理民族关系改革中获得的认识。

思路解析:第(1)问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材料一着眼于鲜卑族政权的存续,认为孝文帝"矫枉过正",导致"衰弱";材料二则立足于中华文明整体的高度,认为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二者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源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第(2)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答案:(1)材料一认为北魏统治者急于汉化,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了军事力量,所以渐趋衰弱;材料二认为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革新进步,为隋唐统一和兴盛奠定基础。

  差别:前者立足于鲜卑族政权的延续;后者基于中华文明整体的发展。

  (2)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应在注重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的前提下,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应结合材料中的"绝远中国"这一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应注意结合"《春秋》之义(儒家学说)""不与华同""所害不广"等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应结合材料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应围绕"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进行论证。

参考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