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百日维新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共和,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众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根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参考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论议,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
--康有为
材料三 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材料三中康有为的思想有何变化?为何变化?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百日维新的指导思想的变化。第(1)问考查康有为思想产生的根源,根据史实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考查康有为前期的变法主张,这一思想主张是对民族危机加深的反映。第二小问考查康有为后期的思想主张,与前期相比显得畏首畏尾,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其根源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参考答案:(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主张:要求全面推行维新变法。
变化:康有为思想明显趋向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旧大臣。
原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阻挠变法推行;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
3.导学号0566406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据康有为《请开学校折》等
材料二 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分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