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通达民情,而材料中"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正是传播时事新闻功能的体现,B符合题意; A错在"声像俱备",C、D中的社会功能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答案】B
4. 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解析】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表明报纸宣传的确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其他几个选项均是对材料的误解、曲解。
【答案】B
5.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这种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A.电视 B.广播 C.电影 D.互联网
【解析】电视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广播虽然产生比较早,但是其并不能"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故B项错误;19世纪末期电影产生,20世纪初电影在中国诞生,可以产生如题干所述的效果,故C项正确;互联网出现于1969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6.茅盾的《子夜》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其中有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的情节。当时吴老太爷不可能看到( )
A.青年女子穿旗袍 B.家家户户看电视
C.有些商人住洋房 D.市民乘坐有轨电车
【解析】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