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
(2)材料二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役法(免役法)有何不同反应?
(3)据材料三,概括反对派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主要总结王安石在农业、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第(2)问结合材料分析社会的不同阶层对两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应;第(3)问分析改革通过强制政令的手段,措施不当;第(4)问要有政策的合理性,要充分考虑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等。
答案:(1)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
(2)差役法:上户和下户感觉便利,中户不满。雇役法(免役法):上户和下户不满,中等户感觉便利。
(3)舍弃义理;强调法令和王霸之道;追求利益;忽视仁政。
(4)政策的制定要经过论证和试验;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要形成共识,有社会舆论的支持。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龙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商君书》
材料二 "自议新法......言不可行者,司马光也。"熙宁二年,保守分子唐介"数与安石争论","御史中丞吕海论安石过失十事"。"青苗、免役等法,民莫不歌舞圣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是针对什么变法展开的争论?这两次变法都遭到一些人反对的主要原因何在?变法最初都能推行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结合这两次变法的教训,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解析:第(1)问回答"什么变法"时,主要是根据材料中提示的关键词句作答,由材料一中的"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可知甘龙、杜挚反对变法,由"秦国"得出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材料二中的提示词句是"司马光""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