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从贞观元年到三年,当时关东、关中各地连续发生水旱霜蝗之灾。唐太宗就曾大赦诏说:"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据说,他还在御苑中吞食了蝗虫数枚,说道:"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另外,唐太宗不仅不建避暑台榭,还释放宫女3 000人,遣出就稼等等戒侈事例甚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耀耀《唐太宗新论》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分析促使其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的上述理念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把材料中的内容综合归纳,提取有效信息,简明扼要地指出唐太宗爱民、克己等治国理念。关于导致唐太宗治国理念形成的因素,要注意思考的角度,如民本传统等历史因素、唐太宗面临的社会现实等现实因素等。回答第(2)问时,不仅要说明其措施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也要说明对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影响。
参考答案(1)理念:爱民、克己、戒侈。因素:历史因素--中国历史上有民本的历史传统;现实因素--隋亡的教训、灾害较多且经济并不繁荣;个人因素--唐太宗的政治才干。
(2)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唐太宗是中国封建时代清明的政治统治者,使他成为封建时代著名的封建统治者。
6.导学号0246400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根据材料,逐项概括唐太宗关于君主的论述,要注意归纳的角度。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从材料和唐朝的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中魏征等贤臣的纳谏是客观因素,而时代背景中隋朝的灭亡、唐朝初期的政治经济特点也是客观因素。回答第(3)问时,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客观地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传统的儒家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