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可能。而谦让与平等都是有利于人与人相处的,平等甚至还能营造共赢之局面,我又为何选择谦让呢?
我所谈的谦让,不仅体现在把苹果分给小儿子,更体现在人与人相处中能够考虑和照顾对方的感受,是对他人的友善和关怀。它所营造的不是简单的"利益共赢",而是一种更具温情的人际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与西方人餐桌礼仪的差异。中国人吃饭热热闹闹,一桌子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时得时不时给身旁的人夹个菜,给对面的人敬个酒。而西方人吃饭却是在自己的面前摆好几个餐盘,既不给别人共享,又不会吃别人的食物。而结算的时候,中国人抢着付钱,西方人却各付各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那就是中国人有的是"群体意识",而西方人有的是"个体意识"。群体意识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个体意识要求人与人之间保持独立平等。"群体意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视的人际关系的体现。
现代西方价值观占主流地位,人们爱谈"平等","个性","民主"这些时尚的新词,很少谈"谦让","孝悌","忠信"这些老词了。对孩子的教育也开始偏向西方价值观,但这些传统品德不应该被时代所遗弃。
现代人忙碌,忧虑,不安,在无休无止的竞争中迷失方向,人与人不爱谦让了,于是少了好多人情。围坐在一起吃瓜子聊天的小市民少了,家家户户互相送吃的的现象不见了。人们计较利益上的得失,计算着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两半到底有没有大小之分,不想把大一点的一半分给别人,怕自己吃到小的一半。
苹果之重,何能大于兄弟之情呢?
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也未尝不是国家对这方面价值观缺失的审视与重建。"平等"是对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而"友善"才是对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谦让的意义更是至关重大。
竞争作桨,扬帆远航
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孩子有三种方法:谦让、平分和竞争。然而,在有别于昔时"家国同构"的当下,谦让的美德并不能成为处世圣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平均的美好也只能是念想;唯有现实而公平的竞争,才能使孩子在不断的进步中成长,走向真实的世界。
其实,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这样"供不应求"的状况。许多父母选择习古之"礼让"偏向年幼的孩子,殊不知先人称颂的美德确为历史的积淀,但在教育上实非长久之计,小的娇,大的忿,产生的影响总归是弊大于利。选择平分,我们却难以保证不会使变味的分享影响到勤奋与懒惰的奖惩。
相比之下,竞争教育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优势--不定性。竞争所带来的不定性是指角力双方在自身实力及外部条件随时间呈此消彼长的态势下,带来的结果的不可预知性。打个比方,就像是上次凭借力气大而胜利的哥哥在这一次被近来力气渐增的弟弟所击败,亦或是灵巧的妹妹在比赛内容改变的情况下赢了姐姐,这就是竞争的不定性。
不定性带来的第一个好处是催人奋进。正是这种可以凭借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前提,让目前失利的孩子有了动力,通过加倍的努力来弥补不足,让目前得利的孩子不懈怠,在完善自我中更进一步。所谓"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积累中成长,才是最扎实的前进,竞争使这种动态变化成为可能。
除了积累中进步,不定性带来的第二个好处是使人扬长避短。力量、速度、智慧......未定型的孩子在竞争中发掘自我优势,了解自己的短板,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方能在日后的社会的生活中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如果出生于农民之家的德彪西没有发现自己"看谱知音"的天分,那么音乐史上就会少了《月光》、《棕发少女》等一系列名曲。相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