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导学号34224037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0( )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
C.在农村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解析统购派购与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计划经济,后者是商品经济。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百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周景勋上张之洞论铁政书》(1893年)
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摘编自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同。
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心理;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1862年6月26日,《上海日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从题目材料提供的广告可以看出,在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多种外国货已在上海销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海人的生活,促进了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答案C
2.导学号34224038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移植
解析题干中的变化是随着中国由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过渡出现的,故选B项。
答案B
3.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主要反映了( )
A.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的抵触
D.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