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④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陈旭麓认为甲午战争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带着这种"亟变",当时有识之士寻找民族出路主要着眼于( )
A.以维新改良来实现渐进式发展
B.用革命手段建立民主共和国
C.改变现存政治制度以救亡图存
D.全盘照搬西方的制度与文化
19.1895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几千册一售而空,三年间卖了两万到三万本,一时成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以致于盗版书更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
B.清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C.翻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的译书策略
D.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
20.1922年,梁启超指出:"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若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的不承认。"梁启超此言( )
A.强调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
B.肯定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C.对新文化运动表示完全支持
D.否定了当时盛行的进化论
21.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2.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建立了以报刊为形式的新的联系与交往方式,另一方面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学会和政治党派,并且明显地从对传统价值核心的怀疑,转向对它的彻底的否定。这种情况出现于( )
A.维新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23.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 )
A.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B.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
C.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
D.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24.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
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C.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
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
25.美国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照搬了列宁主义的思想精髓
C.完全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第II卷(非选择题)